2013/04/13

日安憂鬱

兩年前讀莎岡的《熱戀》時,總能享受著一股愉悅的閱讀節奏。他的文筆率性乾脆,不拖泥帶水。最近拾起莎岡成名作《日安憂鬱》,剛開始也有類似的輕快感受,但讀到中段不免有些生氣。一方面氣他可以將人的矛盾描繪地如此理所當然卻又一針見血,另一方面想像著十八歲的莎岡就這樣坐在咖啡廳裡輕鬆寫意地記錄下自己的生活寫照,便完成了這部小說,一切看來都那麼毫不費力,渾然天成。

大概是出於忌妒,因此傾向把《日安憂鬱》歸類為天才型小品而非偉大的文學創作。然而作為揭露人的不羈、空虛與劣根性,它算是中肯的。至於拿來理解愛情,我想還有其它更寬宏的詮釋。

無論如何,一個十八歲小女生能有這般人性洞察,並且以一派從容的筆調將它展現出來,用任何標準看都是犀利的。此外,可惜我不懂法文,無法明白譯者陳春琴是否花費多少心思將原作轉化成這個譯本。必須說他做得真好,至少我感到這就是莎岡會用的口吻。

2013/04/08

Wait to stop

Joe Pernice用輕描淡寫又了然於胸的領悟唱著。背景有一片旋律優美的弦樂伴奏。

What did I know?
Now I'm waiting for the wait to stop

這首歌今天我已經聽了六遍了,我相當確定他要的不是放棄而是放手。

有些時候,面對不明朗情勢的我們,等待的其實不是劇情會朝我們的理想發展。我們在等的,是一個信息。一個確認我們可以停下來的信息。一個出自於終於不必再繼續的解脫的自我安慰。我們明明知道該止步了,但卻需要這個信息才覺得沒有遺憾。

某種程度,2007年8月5日的我可能也隱約感受到類似的道理。某些事塵埃若定了。在一條路途上停下來,所以踏上另一條路途開始。之所以清楚地記得這日期,是因為從那天起我開始寫《形而上咖啡館》這個部落格。我把它視為那另一條路。

算算竟也有五年多了。今天沒有任何了不起的塵埃若定發生,只是對一些事突然衝動地等待可以停下來的等待。

2013/04/06

Nina的氣息

午後,窗外下不停的雨變成客廳裡關不掉的背景聲。我拿出Nina Simone的CD和黑膠唱片,把〈In The Dark〉這首歌各自播了一遍。

一如往常,CD聽起來比較大聲。音色宏亮、扁平。各種樂器的聲音有如相互堆疊般地呈現在一大片布幕上。

黑膠唱片除了高音表現不如CD來得明亮外(昨天才讀到有一部份是因為用的是動磁式唱頭的緣故),目前能分辨出來的最大差別是空間感。樂隊變得立體了,每個樂手有自己的角落。有種空氣在流動的氛圍,我感到在那之中Nina的氣息正吸吐著。

這樣的比對我用不同歌手不同類型的音樂試過好幾回。雖然那要停不停的雨聲始終在那滴答滴答著,但這次我確信那空間感不是幻覺,它不過是難以言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