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9

當尼采哭泣

這是去年底收到的生日禮物,當時瀏覽著封面,兩行字映入眼簾:書名「當尼采哭泣」,旁邊註明著「心理治療小說」。送禮物的人覺得我的心理需要治療?這麼說也不無道理,畢竟公司舉辦健康檢查說明會時,我當著所有人面前提到除了生理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需要檢查,從那之後一定有不少人覺得Kyd可能有些心理問題什麼的。

雖然從來沒有做過心理治療,但至少尼采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大二辦迎新的時候,我把一句很喜歡的尼采的話當作我們小隊的隊呼:「我要更柔順地接近你,我的心何其猛烈地奔向你。」

衝著尼采我繼續往下翻閱,跳過了導讀,在第一章開始之前,作者節錄了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頭的兩段話,其中一段是:

你必須準備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麼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為灰燼?

一向討厭讀厚書,而這本小說卻有將近五百頁之長,若不是尼采以及這段耐人尋味的文字,加上這本書作為一個生日禮物的身份,它恐怕要遭受束之高閣的命運。但很幸運地終究閱讀了它,在今年年初的某個禮拜,那週裡,我吃飯、搭捷運或走路都在讀這本小說。

作者叫做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是美國當代的心理治療大師,他同時也擅長撰寫心理治療故事。是的,這的確是一本心理治療小說。起碼對我來說它有類似的作用。

故事的時空背景在一八八二年的維也納,書中兩位主角都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維也納的名醫約瑟夫布雷爾(Josef Breuer),以及德國哲學家弗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儘管身處相同的時代,現實世界裡這兩個人並不曾相識,然而透過亞隆的情結安排,在小說中尼采成為了布雷爾的病患。表面上尼采有許多生理上的病痛,但更為嚴重的其實是尼采的心理狀態。由於他固執不喜愛接受幫助的性格,布雷爾必須在不被察覺的情形下試圖醫治尼采的絕望。

布雷爾選擇了談話性治療。透過對談,布雷爾期望能誘導尼采打開封閉的自我保護心防。但就在一次次的談話中,布雷爾漸漸發覺自己雖然擁有令人欽羨的生活與成就,但卻對生命卻充滿了疑惑矛盾,並且時常被不切實際的慾望與幻想所吞噬。

故事就在一段又一段對生命的探討與辯證中展開:存在、死亡、恐懼、信仰、價值、選擇以及責任。

在兩人的談話過程中,尼采總是屢屢提出直觀的洞見來反駁布雷爾,雖然尼采的言辭有時顯得太過詩意,但這些觀點卻往往純淨、勇敢而誠實。奇妙的是,如此的思想交流反倒使得布雷爾得以深刻地省思其人生,而最後得以重生。

還記得求學時代讀尼采的著作時,特別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總是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覺,印象中一直到入伍甚至是開始工作後,才對尼采以及他的「超人」的概念有越加深刻的體悟。而閱讀「當尼采哭泣」彷彿就像是打通督任二脈,帶我重新回顧種種生命的重要課題,並將這些以往建立起來的人生觀點一一串聯起來,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令人感受豐富,並且再一次受到衝擊。

故事末段,布雷爾和尼采所發展出來的友誼則是令我動容。這種友誼從對立辯論展開,以坦承信任結果,同時達到一種相互提昇的境界。而當布雷爾有如大夢初醒,重新真切地擁抱著他的人生和親人的那一刻,同樣給予了我情感上的回饋與無限省思。

每個人所面對的人生課題自不相同,讀了這本書之後想必亦是各有體會。閱讀過程中,隨筆記下來一些書中片段。

成為你的存有。

任何不曾殺死我的東西,讓我更強壯。

我們對慾望,比對慾望的對象要愛得更多。

過得安逸就是危險。

而就在即將讀完故事的那幾天,有些想法開始在腦海中浮現:

真理出現在兩個極端信念的辯證之間。

理性地認識人類無法被完全理性地認識的事實。

還是得再一次感謝Ariel,不是為了他送給我的這本書,而是因為他選擇了這書作為那禮物。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關於尼采的著作我只看過兩本,而且都在25歲以前看的,悲劇的誕生以及華格納事件。即使當初譯者譯的讓我看的非常吃力,但就是有一股魔力驅使我讀下去。好多年後我才知道原來他在十幾歲時與妹妹伊莉莎白亂倫,而且發生在一個寧靜的有如水族箱的夜晚,當初我很震驚,當然亂倫佔了絕大部份,但是亂倫也是他的繆思啊,在這種奇異又複雜的閱讀織度中,我漸漸退出,而這一退也快十年了。現在看到你提到他,不禁讓我也想重新閱讀他的作品。


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