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

練團


第二次練團。和平阿帕,台北。2014年12月。

練團是今年最意外的收穫。

六月和同事們在園區看皇后皮箱的表演,半開玩笑問了蓋子要不要組團。蓋子學鼓約莫兩年,但認識我才一個月,當時的他肯定認為我是瘋了。

然而我被一股練琴的動力驅使著,接著在八月購入Fender Stratocaster電吉他。蓋子大概也感到我是認真的,月底初步約定曲目,一切就這樣開始了。

自從高一短暫練了一年的團,相隔二十多年,今年十一月再次踏入練團室。除了莫名的緊張,心中更是湧著如同實現夢想的雀躍。

這幾個月的歷程,也讓我得以重新體會和思考面對音樂的態度。

我突然佩服起那個十幾歲的自己,在完全不懂得彈奏、樂器和設備的狀態下,可以毫不在意他人觀感,用自己以為的方式詮釋音樂,甚而一度站上舞台演出。對照現今的我,虛增了歲數,技術沒大長進,臉皮卻變薄了,總愛上YouTube觀摩別人彈法,或是開始在意起吉他的類型和音色。這猛一回首,當初那個一竅不通的小伙子反倒是充滿了DIY的龐克精神。不論彈得好壞,那份對音樂純真樸素的嚮往、那種無懼,以及一切靠自己亂幹的傻勁,讓人覺得格外珍貴。

另一方面,我也體認到夥伴的重要,尤其是團員彼此對練團的期望。在人生的這個階段,起碼對我而言,追求的既不是登台演出,也無意將技術推進到專業層次。練團,為的是感受自身存在於音樂之中、成為音樂的一部分並且跟著音樂和樂團一起行進的那種參與感。那是一種出自於親身實踐音樂的滿足。

很幸運地,蓋子也抱持著類似的想法。所以,儘管我們技巧不純熟、搭配默契也還待建立,但一同享受創造音樂的樂趣卻是充實飽滿的。而這一切之於我,就是莫大的意義了。

2014/12/26

Morning Phase


我是願意相信封面設計的。

就像是《Morning Phase》的封面給我一種深沉卻溫暖的感覺,第一眼看到時就有所感應。進一步試聽,很快便確認這是自己想聽的音樂了。

回想起Beck九零年代剛出道時是個怪咖,善用拼貼將不同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炮製出獨樹一格的音樂形態。

然而隨著Beck年紀的增長,逐漸看到他成熟和更感性的個人世界。這張《Morning Phase》完全不同於早期的創意大熔爐手法,配器和編曲較為單純,創作上著重於直接表達情感,是一張內斂而較為內心的作品。

歌曲多屬中板和慢板節奏,因此也是讓人聽了心境會沉靜下來的音樂。尤其經過了一年的奔波擾攘,感覺上特別適合在年底聆聽,彷彿像是進行一場心靈沉澱和修復的儀式。

部分歌曲恰如其分地運用迴音效果,增添了空靈感。好比〈Morning〉的意境。

Woke up this morning
From a long night in the storm
Looked up this morning
Saw the roses full of thorns
Mountains are falling
They don't have nowhere to go
The ocean's a diamond
That only shines when you're along
Can we start it all over again?
This morning
I lost all my defenses
This morning
Won't you show me the way it used to be

滄涼、失落;但在迴盪的樂音與和聲中,蘊含著一份深沉的溫暖。正如同那張封面一開始就告訴我的一樣。

2014/11/21

Black Cow


San Antonio,德州。2014年10月9日。

我坐在聯合航空晚間從LA飛往San Antonio的班機上,第一次前往德州。

耳機裡反覆播著Steely Dan的〈Black Cow〉。這是《Aja》專輯的開場曲,聽這首歌總是讓人感到多一份的從容。

窗外是無止盡的雲海。天色灰濛濛的,但仍有些亮度。雲層偶有間隙,透出底下城市的微光。我一口氣把〈Black Cow〉聽了八次,不禁想著為何喜歡它?想著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有人以相同的韻味像我這樣領略〈Black Cow〉嗎?

On the counter
By your keys
Was a book of numbers
And your remedies
One of these
Surely will screen out the sorrow
But where are you tomorrow

在San Antonio第三天,ADA牙醫展會的開展日。公司攤位在展場角落,一旁主辦單位擺放了幾張沙發椅並設置了簡易的舞台,固定時段會有樂手演出。

下午這位薩克斯風手吹奏了數首爵士樂曲。只有零星幾人坐在沙發上,看起來多半是因為累了窩到這兒休息聊天,或是不經意地查看著手機裡的信件。沒人在意台上吹奏些什麼,那不過是會場裡最微不足道的背景音樂。

我走過去佇足聆聽,前一首曲子剛結束,〈Black Cow〉的旋律接著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從低音薩克斯風奏出。場地十分空曠。有那麼一瞬間,彷彿這是為了我一個人而演奏。

我為這巧合感到短暫的愉悅。當然,薩克斯風先生的獨奏與我的領略很不相同。我們,仍舊都是孤獨的。

I can't cry anymore
While you run around
Break away
Just when it
Seems so clear
That it's
Over now
Drink your big black cow
And get out of here

據說,Black Cow是種調酒。我試著揣摩著它的味道。我明白有一天我會知道的。

2014/10/10

功課

這是個繁忙多變的一年,充滿著挑戰與抉擇。每段歷程,似乎都在督促自己再次檢視人生的種種──價值判斷,理智和情感,平衡與矛盾,現在以及未來。多少夜裡,我試著從紛亂的思緒中探尋內心的聲音。

這般審視自我的過程也是掙扎與痛楚的。我殘酷地看見自己的缺陷和努力不足,或是赤裸裸地存在於兩個對立的想法之間,也必須承認和承受有些課題不是立刻就能想得豁達的事實。

然而經歷著這一切的同時,如果說要給自己一點支持和鼓勵,那麼至少我知道我是誠實在面對自己的,並且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去誠實面對週遭的人,特別是那些之於我重要的人。

我也再次體會了那個作為人有血有肉的自己。那個會因著感動或傷痛而落淚,心底還存在著天真浪漫的夢想,仍舊願意付出真心的自己。

我覺得不完美。但是人生的這個段落很豐盛,因為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

2014/09/14

The National live in Taipei


The National在台大綜合體育館的現場演出。台北。2014年2月18日。

主唱Matt Berninger跳下舞臺,一路沿著左側穿入人群中。他像是一頭壯年的猛獸,充滿著野性與精力,看似狂醉但卻內斂而冷靜。往後方走過了至少半場的距離,幾乎被淹沒在觀眾圍聚的目光之中。

台上團員鎮定地維持著曲調和節奏。這幾年來他們已經幻化成一支成熟的樂隊,藝術表現自信而巨大,即便是那些再簡單不過的音符和和絃,都顯得鏗鏘有力。

我走出台大體育館,沿著新生南路的人行道一路南行,心中想著:The National果真給了令人驚嘆且難以形容的演出。我不斷試圖把剛才之所以會是一場完美演唱會的原因歸結出來──洗練而富音樂性的演奏,浪漫卻有力道的燈光,對歌曲的深度詮釋。但最後,這些都抵不過那份從The National身上所流露出來的誠摯──對音樂的誠摯,還有對人的。

那晚,他們有血有肉地跟觀眾站立在同一個時空裡。在那個世界,沒有舞台上和舞台下的分隔。他們用真心唱了那些歌,然後所有的我們都聽見了。

2014/08/17

美麗失敗者

翻讀李歐納科恩的小說《美麗失敗者》,腦海中不時浮現出傳記片《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的某些段落。《美麗失敗者》不過307頁,然而前後幾年斷斷續續拾起又放下,始終沒能讀完它。若不是因為前些陣子看了這部關於科恩的記錄片,下一次再將他的小說從書架上取下,不知又是多少年後的事了。

片中科恩年近七十。觀片過程中很難不被他成熟的男性氣質,和那低沉帶著磁性、斯文底說話的模樣所吸引。從他訴說過往的軼事,又不時能捕捉到他年輕時的反骨。這些叛逆又前衛的科恩,半個世紀前都赤裸裸地印記在《美麗失敗者》的書頁裡。

那不是本易讀的書──裡頭充滿了拼貼的辭句思緒、時而低俗的對話、毫不遮掩的性、或是天馬牛不相及的想像。科恩好像在進行一場對抗正統語言和思想的實驗。好比讀到第57頁時我不禁笑了,因為前後長達四頁的描述,科恩完全沒分段的打算,一股腦兒地把他的大雜燴把戲全塞給讀者,連個喘息的空隙都沒有。

科恩在中文版的序提到:「我可以建議你,看到不喜歡的地方就跳過去嗎?隨意翻著看,說不定有一兩段,甚至一整頁,會滿足你的好奇心。」這些日子以來,我開始相信這是個中肯的提議。如今睡前偶爾翻讀數頁,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反而能咀嚼出字裡行間的韻味。

我要對著教條微笑,但是誓死反對它。

第28頁的某一句是這麼寫的。如果說科恩的作品真有種特殊的魅力,那麼這句話說明了魅力的來源。他可以將世俗的瑣碎亦或是骯髒不堪的事物用從容優雅的態度陳述出來,可以將宗教、政治和藝術活生生地嫁接在一塊兒;也可以一下子喋喋不休, 一轉身又突然嚴肅得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他讓一切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湊在一起,卻隱約展現出超越它們原先總和的意義──我想這也許是閱讀《美麗失敗者》這麼多年以來稍有的領略和收穫。而就某種層次的意義上來說,這就是所謂的詩吧。

2014/07/23

關於俄羅斯搖滾的記憶


莫斯科街頭的某家唱片行。俄羅斯。2011年4月25日。

那是抵達莫斯科的第二天。俄羅斯一年一度最大的安防展MIPS將在隔天開展。剛過中午,我們已順利將產品和攤位設置就緒,決定離開展場到附近走走。這是我頭一回來到俄羅斯。

同事Eugene是烏克蘭人,加入公司還不滿一年。這是他第二次來到莫斯科,上回則要追溯到多年前還年輕的時候。烏克蘭語與俄語十分相近,由於過去皆屬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多數中年以上的烏克蘭人都通曉俄文。除此之外,莫斯科對Eugene和我來說是陌生的。

展場週遭步行可及之處沒有特別著名的景物,我們只是隨興漫步在街上。我注意到路旁有家唱片行,於是探頭進去瞧瞧。

儘管店面外頭不甚起眼,但店裡的擺設倒是別具特色。挑高的屋裡,每片牆和柱子的立面都放滿了CD或DVD。整個空間被數不盡的封面圖像環繞包圍著,頓時給人一股視覺上的驚奇。

我請Eugene幫忙翻譯,跟老闆說明我想選購一些俄羅斯的搖滾樂,沒想到Eugene本身就是樂迷,開始如數家珍地介紹了好幾組樂團,他的興致也跟著高昂起來。

Eugene偏愛重搖滾,特別推薦了Aria這個樂團。Aria是俄羅斯重金屬樂的代表性團體,Eugene曾經看過他們的現場演出。我於是揀了一張Aria的專輯,並且在Eugene的解說下,連同購買了主唱Valery Kipelov的個人專輯。

步出唱片行時Eugene對我說道,辭去前一份工作的那天,他將收拾好的東西放進車裡,然後播了Valery Kipelov的音樂上路。他一邊唱著其中一段”I am free”的歌詞,一腳踩著油門,滿懷憧憬地覺得新生活正在前方等待著他。

這幾年來,雖然從未將Valery Kipelov的CD拆封聆聽,卻始終對Eugene當時描述這段過往的情境記憶深刻。彷彿當他發動引擎,Valery Kipelov的歌聲從汽車音響迸發出來的那個剎那,他的人生從此就變得再也不一樣了。

2014/06/08

在美術館巧遇年輕時的自己


翻拍自台北市立美術館梅丁衍回顧展的影片。2014年5月31日。

週末臨時起意到北美館看展,一樓的主展是台灣當代藝術家梅丁衍的回顧展,展品涵蓋他近四十年來的創作。展場有個不算起眼的角落播放著紀錄梅丁衍歷年展覽的影片,我湊過去隨性觀賞,卻無預警地從影片中看見自己的背影──場景是2000年梅丁衍在伊通公園的《給我抱抱》展覽開幕夜,左邊的兩位應是怡文和淑君。

那是個還沒實施週休二日的年代。伊通公園堪稱台北最具代表性的「替代性藝術空間」(當時我們是這般稱呼的),每月一展,展覽開幕式慣常辦在週六晚間。每逢開展的週六,我總在中午下班後,從位於仁愛路建國南路口的辦公室一路步行到伊通街,然後加入現場工作人員的行列,一同打點開幕酒會的準備工作。因此看到影片的當下,那些過往待在吧台處理食材和清洗杯盤的情境,全都再次從腦海裡浮現出來。

當時常跑伊通,除了自己也在藝文界工作,多少是因著負責人劉慶堂先生的緣故。劉大哥謙遜隨和又大方,對經營這塊非主流藝術交流空間的默默付出更是令人敬佩。而伊通就像是個開放包容的大家庭,接納了不論是圈內圈外的新人舊人,也匯聚了一群懷抱理念的藝術家,不少特別的日子大夥兒都是共同在這度過的。

如今在美術館意外看見自己年輕的身影,也算是為那段時光做了一個另類的見證。

2014/05/23

陪伴我四年的Audi A3


在公司附近的Shell加油站將Audi A3清洗乾淨。Capelle a/d IJssel,荷蘭。2012年7月26日。

搬離荷蘭前的一兩週,當我站在陽台看著那片熟悉的景物時,卻發現已漸漸失去了昔日的感覺。過往它們總能給我幾分篤定與安詳,如今橋是橋,樓房是樓房,天色似乎也不再那麼有韻味了。

也是約莫從那幾天起,我開始懷疑自己有心律不整的毛病。胸腔時有莫名的鼓動,卻又異常地悶塞。

週四把車子裡外清理乾淨。覺得可笑的是,平時捨不得花錢洗車(那天洗了最基本的行程,7.5歐元),而真的洗了車卻是為了歸還給租車公司。

2012年7月27日,週五,在荷蘭辦公室上班的最後一天。開車經過Kralingen森林時,照例把車窗搖了下來,呼吸清早林間的新鮮空氣。那是綠葉的味道。而頓時,我也承認,這一切其實是傷感的味道。過去四年,在這裡已留下了足夠多的回憶,供我咀嚼一輩子。

當我從二樓辦公室的窗戶,目送著租車公司把伴著我四年的Audi A3駛離視線,我明白必須告別人生的這個段落。有些東西走了,有些留在記憶裡,有些則再也不會回來。下一段旅程正在前方等著我。

2014/04/22

畢生難忘的湖畔早餐


巴德萊辛哈爾(Bad Reichenhall),德國。2012年4月30日。

離開金茨堡(Günzburg)後,我們一路東行,繞過了慕尼黑(München),前往位於德奧邊境的巴德萊辛哈爾。

這段車程約莫兩百五十多公里。中途在高速公路旁的速食店簡單用過晚餐,記憶裡再次上了路,視線遠方便是一座座的山峯,而路的那一頭最終隱沒在山中。

我們在日落之前駛進山區。至今我仍好奇,當初Mag是怎麼挑選到位處深山中的這家民宿。民宿小屋被四周的山脊和林木環抱著,前方向著一面湖。天色正好由亮逐漸轉暗,在短短的幾刻間,天色、山色和湖色有著層次多樣的變化。

我們辦好住房手續,將行李放進房裡,正打算向主人打聽溫泉的訊息(巴德萊辛哈爾擁有著名的鹽水泉),沒想到才一轉眼已不見人影。戶外的餐桌旁坐著一對中年男女,正悠閒地啜飲著白酒,對我們說道主人已離去,直到明早才會回到民宿。湖面十分靜謐。沉潛在山谷之間的,除了一縷平靜的氣息之外,聽不到任何現代文明的聲響。如果有所謂的世外桃源,那麼描述的就是像這般的地方吧。

隔日清晨步出房門,天氣晴朗,氣候微涼但十分舒爽。主人已備好早餐。樸實道地的德國餐點,溫馨地安置在一張張露天的小圓桌上。坐在餐桌旁,映入眼簾的是碧綠的湖水和層層相疊的山景。此時,一種來自內在的、激動卻平和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儘管如今早已忘了餐點的味道,但這肯定是此生永難忘懷的早餐時光。

2014/03/22

Goodnight America

算算上回來到美國,已是六年多前的事了。

美國的巨大,讓我從未真正了解它。當我站在這片土地上,卻覺得心中的距離竟是如此遙遠。

旅程第二晚,住在加州的Milpitas。傍晚從旅館步行一段路來到附近的廣場。穿越了偌大的停車場,走進一家美式超市,打算買點吃的充當晚餐。在裡頭來來回回逛了幾圈,東西雖多,卻始終挑不出真正想要的。外頭路燈林立,但還不足以照亮空曠的停車場。出入的人意外地少,不過大概只有我是步行來的罷。


這趟出差沒有刻意調時差,睡眠斷斷續續的。凌晨醒著躺在床上,選了幾首Ryan Adams的歌來聽。在《Gold》那張專輯封面裡,Ryan以一種率性的姿勢站立在星條旗前,這不禁讓我想像起他正是美國之子的最佳寫照:才華洋溢,有過輝煌的時光,但也經歷過迷失暗淡的日子。從他的音樂裡,我們聽見鄉村和民謠的美國草根味,有時嗅得到奔放的搖滾氣息,也跟著他體會了孤獨和荒蕪。

如果說從Ryan這個被我認定為標準美國人的音樂裡,我得以揣摩到一絲生活在美國的感受,那麼他過去十一年來累積了十三張專輯的多產作品也正如美國的巨大一般,讓我無力喜歡上他的全部。最終,我總是選擇回到那些讓我有所感應的、那些最熟悉的片段,藉由它們去理解和記憶Ryan Adams令人最為讚賞的那一部份。相較於他龐大的作品集,這些片段,大概就是我和他之間所謂的緣份了。

《Gold》專輯尾聲剩下鋼琴的伴奏,Ryan略帶感嘆的口氣卻又肯定地唱著。

So goodnight Hollywood Blvd, goodnight
See ya soon
Goodnight Hollywood Blvd, goodnight
See you sometime 

彷彿在訴說著我和他音樂之間的緣份。卻也隱約透露出我和美國之間的緣份──跟美國說聲晚安,跟美國說再見;我沒有選擇留下來,但我們會再相會。

2014/02/17

大亨小傳──幻象的破滅

我是從村上春樹的文章中認識《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這樣一部象徵美國「爵士時代」的二十世紀經典小說,在學生時期竟然完全不曾接觸,只能說當時對文學的涉獵太過淺薄。

與其說這是村上春樹最鍾愛的小說,從他直到自己年近六十做足了準備才著手《大亨小傳》的日文翻譯,更可看出這部作品在村上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大亨小傳》有數十個中譯本,我挑了新經典文化出版,由徐之野翻譯的版本。這是2012年的全新譯本,除了文句上較符合現代語感,另一個特色是保留了主角蓋茲比稱呼尼克「old sport」的英文原文,而沒有將其譯為老兄或夥伴。有趣的是,徐之野是因為喜歡村上春樹,遂而嘗試翻譯此書。他的筆調隱約展現出作者史考特費滋傑羅(Scott Fitzgerald)在文字上所呈現的美感。

那是去年的五月,前後花了三天讀《大亨小傳》。剛開始覺得這是一部形式完美而精巧的作品,從角色設定、情節演進、到敘事節奏,都以極具張力卻浪漫的方式,融合在看似寫實但又充滿幻象的故事裡。然而在形式之外,《大亨小傳》當下並沒有引發我更深層的體會。也許因為自己對所謂的爵士年代所知有限,而蓋茲比夜夜笙歌的浮華生活,距離自身的經驗又太過遙遠。

「一個看似年代久遠的白手致富者跟現代人有什麼關係?一個想讓逝去戀情再燃的老派故事怎麼打動現代人?」新經典文化在出版緣起裡做了這樣的提問,然後說明到:其實費滋傑羅起落顛沛的人生,正是主角蓋茲比的寫照;而《大亨小傳》之所以迷人,在於它表現出這般人物對追求塵世華美抱著純然美好的堅定信念。正如費滋傑羅自己所說:「《大亨小傳》立基在『幻象的破滅』上──正因這樣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鮮豔。你無須裡會真假,但求沾染那分魔術般的光彩就是了。」

不論對「幻象的破滅」能有所多少的體會,可以確定的是費滋傑羅的文字充滿了詩意與音樂性,這點即便從閱讀中譯本亦能有所領略。村上更用「文章有種獨特的優美節奏」來形容。為此我衝動地到誠品買了原文書,並在眾多封面設計中,特別挑選了與1925年首版相同的版本。只是到目前為止僅翻讀數頁,尚未能窺得原文之美。


2014/01/31

決定

這些年來我漸漸相信,一個決定的好壞,有時候更大程度取決於我們在決定之後,為這個決定所做的一切,而非決定的本身。

決定是種選擇,選擇反映價值判斷。人生抉擇往往不是當下的成敗。就像決定的本質,不見得有是非對錯。我們能做的,就是面對自己已做出的選擇,持續付出,在這個選擇下追求最好的結果。唯有如此,當我們回首,才會更加肯定當初的決定。

人生是一連串決定的組合。而這大概是我們為每個決定所能負的最好的責任吧。